泸溪融媒4月11日讯(通讯员 杨艳)走进泸溪县白羊溪乡麻溪村,干净整洁的二级公路穿村而过,公路旁耕地抛荒整治麻溪示范片的展板清晰可见,复耕复种的撂荒地一改昔日荒芜景象,一道道明亮的农膜格外引人注明,整个村落都焕发出喜人新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然而作为劳务输出大村,麻溪村也曾因缺乏农业生劳动力而出现耕地逐渐撂荒现象。近年来,为做好耕地抛荒及耕地“非粮华”“非农化”整治工作,麻溪村涌现出一批“田秀才”积极投身耕地抛荒整治队伍中,各出奇招开启了“拓荒记”让“沉睡”耕地焕发新生机。
烟菜轮作 强村富民
“民以食为天,我们在推动乡村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切实把稳粮仓,护好群众菜篮子、米袋子。”麻溪村支部书记李强介绍道,为做好耕地抛荒治理工作,该村通过“村干部调查+乡驻村干部核实”的方式,在全村全面开展耕地抛荒情况调查并建立台账以便进行复耕复种。
为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去年年底李强便以壮大集体经济的方式在该村二级公路沿线绿豆溪处开垦50亩荒田种植烟叶。“良田自然要种粮食,这50亩地我们要实行‘烟菜轮作’,首先以烟叶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再以合作社入股分红的模式带动农户参与抛荒整治,再后半年种植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实现一田双收,让群众收益更上一层楼”。李强表示,要利用土地优势发展多元化经营,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位有头脑的90后支书也因此被大家戏称为“田秀才”。
在这位“田秀才”的宣传动员下,通过“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效益分红”的方式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绑”在一起,与农户签订种粮责任状,目前已有185多户参与抛荒地复耕复种大队中,全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414.15亩。昔日撂荒土地,已变成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土地”。
鱼稻共生 一田双收
“发展稻田养鱼能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能增收,又能利用好闲置地。”望着曾经养活祖辈的良田日渐荒芜,麻溪村大户李华炳十分不忍,在乡政府及村委的宣传下,李华炳决定将二级公路沿线50亩土地用稻花鱼养殖。
刚始李华炳也有些许顾虑,怕没有经验无法成功做好鱼稻共养,白羊溪乡政府表示将提供相关农务保障,并安排农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指导,在多次学习调研后他了解到稻花鱼能够以稻田中的杂草、害虫等为食,不仅减少了病虫害,而且鱼产生的排泄物又能够成为水稻的肥料,养殖成本也非常低,是一种无公害的绿色食物,养出的鱼生态环保,还促进了稻谷产业生态化,便彻底打消了顾虑。
下田能抓鱼,田边可赏景。“利用能浦二级公路沿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稻鱼养殖不仅可以稳粮增收,同时也可发展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李强表示李华炳的“稻鱼共作”种养模式既可拉长麻溪村产业链条,也能推动农文旅融合,“等到水稻成熟时期,金色的稻谷便随风起伏,稻花鱼穿梭其中,可谓是看得见的金色美如画,看不见的美味水中游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稻田养鱼这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将进一步加快麻溪村耕地抛荒治理脚步,让该村发展自身生态优势,向山水要收益,走上生态路、稳住粮食仓、吃上绿色饭。
复垦田畴织锦绣,乡村振兴添新景。麻溪村正以奔跑的姿态在新“稻”路上前行,目前,全村已有 85 %的水田用于粮食种植,其中农户种植356.89亩,流转214亩,发展村集体经济50亩,切实守护了群众“米袋子”,从根本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来源:泸溪县白羊溪乡
作者:杨艳
编辑:唐宏萧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lxxnews.com/content/2022/04/11/1110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