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融媒7月14日讯(通讯员 姚俊锋 向曼雪)盛夏的梓木坪村,金黄的烟叶在烤房中舒展,51岁的陈永平用仅存的左手轻抚烟叶,断臂处的疤痕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位被命运折翼的农人,正以独臂书写着中国乡村最动人的奋斗史诗——当右袖管在风中空荡飘摇,他选择用脊梁扛起整片山野的重量。
断翅:在绝境中淬炼生命的硬度
2004年春,外出务工的陈永平因意外失去右手。面对亲友“回家养伤”的劝说,这个湘西汉子却做出了惊人决定:“地不能荒,人更不能废!”2014年,他带着积蓄返乡,在众人质疑声中承包了20亩撂荒地。
第一年种烟,暴雨突至。他单臂挥锹开沟,泥水混着血水浸透裤管;倒春寒时,用手电光束守护苗床,呵气在睫毛结成冰晶;采收季帮工离去,夫妻俩以日均4小时睡眠硬扛50亩烟田,断臂伤口因过度弯曲渗出鲜血。
即便岩石压身,也要寻隙生长。“别人摘200斤,我只能摘100斤。”面对效率失衡,陈永平独创“腿臂协同”作业法:左臂夹苗、膝盖抵压、牙齿系绳,将单手效率提升3倍。伫立荒芜中,他第一次抚摸空袖管陷入茫然。但回头望见40亩烟田在夕阳下泛起金光——土地以奇迹般的坚韧,回应了他的不弃。2017年,当20亩烟田泛起金色波涛时,这个独臂农人跪在田埂上痛哭——土地以最朴素的方式,回馈了不屈的灵魂。
破茧:科技赋能山地生金
在县烟草部门帮扶下,陈永平建起智能化烤烟房,将120亩坡地打造成山地烟“示范片”。“烟叶烘烤温度要精准到0.5℃”,他跟着技术员钻研,笔记本上记满23本种植日志。2020年,他的烟田亩产突破350斤,亩均收益达5600元。
失败从未远离:2019年20亩白菜烂田,2022年300亩茶园枯死。但每当绝望袭来,他总想起烟田里那抹金光。2023年,他尝试“烟叶+吊瓜”立体种植,在烟垄间套种20亩吊瓜。为掌握吊瓜攀援技术,他连续30天蹲守田头观察藤蔓生长,用独臂完成搭架、授粉全流程。
如今,百亩吊瓜田已成“金色银行”:亩产生瓜籽200斤,年收益突破30万元。村民们惊叹:“陈永平的瓜架,比健全人搭得还结实!”
展翅:以残缺之躯点燃乡村星火
“跟着永平干,心里踏实!”63岁的村民张大爷如今在烟田务工,年增收2万余元。陈永平创新“产业联盟”模式,将17户残疾家庭纳入合作社,提供免费技术培训。
陈永平的特色产业版图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引擎。2023年,他在种植60亩烤烟的同时,还种植了20亩的蔬菜。为克服单手操作的局限,他独创“腿臂协同”捆扎术:左臂夹苗、膝盖抵压、牙齿系绳,大大提高了效率。陈永平看准了吊瓜产业前景,在小章乡开始进行试种。面对全新的技术领域,陈永平就天天在地里摸索,虚心向老种植户请教。凭着勤劳、踏实和不服输的精神,硬是闯出了一条成功路。2024年成功种植吊瓜40亩。
土地不会辜负汗水。在陈永平的带动下,梓木坪村盘活撂荒地800余亩,形成“烟-瓜-茶”循环产业链,曾经的“空心村”变身“产业示范村”。村支书陈礼铁感慨:“他失去的是右手,却给全村找回了希望。”
夕阳西下,陈永平独臂高举,指向连绵的烟田与瓜架。那些在风雨中飘摇的断翅,早已化作滋养大地的养分。这位独臂农人用十年光阴证明: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伤痕,而是让伤痕开出花朵。当金色烟叶在风中翻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片产业的崛起,更是一个灵魂在绝壁上的璀璨绽放。
一审:王德微
二审:唐宏萧
三审:龚宗泽
来源:泸溪县小章乡
作者: 姚俊锋 向曼雪
编辑:王德微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lxxnews.com/content/646941/58/1512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