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杨云好:扎根湘西苗乡三十一载的文化守望者
2025-07-23 10:12:00 字号:

杨云好:扎根湘西苗乡三十一载的文化守望者

泸溪融媒7月23日讯(通讯员 李常)在泸溪县浦市镇的古街老巷里,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步履匆匆的身影。他叫杨云好,浦市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一位在基层文化岗位上默默坚守31年的“老文化人”。从青年到鬓角染霜,他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热爱守护文脉,让沉睡的文物“说话”,让古老的民俗焕彩,在沅水之畔书写了一曲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奉献之歌。

杨云好.jpg

深耕田野间:做文化遗产的“挖掘者”

“文化工作者的脚底板下才有真东西。”这是杨云好常挂在嘴边的话。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的足迹遍布泸溪的山乡村寨,从达岚镇到浦市镇,哪里有文化线索,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杨云好主动加入野外调查队。在与文物考古专家龙京沙一同走访时,他发现了明朝镇压湘西苗民起义而苗民奋起反抗的防御山寨——岩门古堡寨。因作出一定贡献,杨云好于2011年收到了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荣誉纪念证书。

2012年调至浦市镇后,为摸清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家底”,杨云好揣着笔记本扎进40多个村寨。80岁的向老汉讲踩龙船的规矩,他蹲在火塘边记;75岁的田婆婆教蚌壳灯的步法,他跟着比划学习。3个月后,抬黑龙、扎故事、踩龙船、蚌壳灯、傩舞、扒龙舟、中元节等10多项本土民俗非遗,被一一梳进档案,成了浦市非遗保护的“家底本”。

在下村走访时,看到一些老物件被随意丢弃,杨云好心生不忍,便开始收集清代的牙床、木雕花窗、书柜,民国的织布机、淘金器具等民间文物,累计达20余件。2015年,在县文旅部门支持下,他承建的浦市区域文物陈列室正式开放,游客们摸着老织布机的木梭,能听见百年前的吱呀声。

2016年至2017年,杨云好全程参与浦市下湾高庙文化遗址发掘。夏天酷热难耐,他匍匐在地上,握着罗汉铲一点点刮开泥土,汗珠砸在土里,文物也随着一点点显露,仿佛在聆听远古人类的心跳。非考古科班出身的他,在龙京沙、尹检顺等考古专家身边边学边做,认真记录数据、收集器物,为填补湘西新石器早期考古空白贡献力量。

杨云好.jpg1.jpg

扎根群众中:做文化惠民的“践行者”

“文化不是摆着看的,而是让老百姓摸得着、乐在其中。”这是杨云好的工作信条。在他看来,基层文化工作既要“顶天”——紧跟国家政策,又要“立地”——贴近群众需求。

为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杨云好成了一位“文化导演”。自2014年起,他整合浦市抬黑龙、蚌壳灯等10多个非遗项目,打造了“浦市中元节”文化品牌。每年提前2个月,组织百余名民间艺人排练,六届“浦市中元节”活动办下来,让浦市古镇摘得“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牌匾。

2023年,杨云好组织的“舞动浦市”广场舞大赛,吸引27支队伍参赛,现场被群众挤得满满当当。2024、2025年,他策划的两届青草村油菜花节,将非遗展示、农耕文化融入田园风光,吸引游客上万人次,让文化惠民走进田间地头。

文化不仅要惠民,更要护民。2017年7月初,沅江水域遭遇洪水,杨云好连续三天三夜守在镇预警广播室,紧盯水位数据。半夜水位骤涨,危急时刻,他第一时间拉响警报,通过“村村响”广播逐村(社区)播报撤离路线,当夜转移群众上万人,确保了“零伤亡”。

平日里,哪个村寨的“村村响”设备坏了,无论酷暑严寒,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维修。防火防汛知识、惠民政策、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28个村社区的“村村响”设备,传遍家家户户、田间地头。

图片1.jpg4.jpg

坚守初心:做文化传承的“播种者”

31年基层岁月,杨云好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敬畏和学习的热情。从1996年起,他先后参加全国基层文化站站长培训、文旅部“公共文化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培训以及州、县两级文化培训,系统学习文化政策、文化管理、非遗保护等知识。

由于平日接触较多工艺美术者,为便于协调工作,50岁那年,杨云好加入了湘西州剪纸研究协会、泸溪县工艺美术协会。他创作的踏虎凿花作品《迎难而上·陪伴》获州级优秀奖,拍摄的《茶馆》照片入选《泸溪群众摄影优秀作品集》,在本地文化圈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在传承路上,他更注重“传帮带”。2017年,在县文旅部门支持下,他负责建成了踏虎凿花非遗工作室,聘请3名民间艺人担任导师。“凿子要斜着下”“线条得像沅水的弯”——导师们的叮嘱声中,工作室定期开展踏虎凿花、傩舞等培训,每年有300多名学员在这里学习上手。

由于在基层文化工作贡献突出,杨云好多次被县文化部门评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8次获县政府嘉奖,1次获县脱贫攻坚工作嘉奖。2022年,浦市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获评“全省特级乡镇文化站”,他说:“这是大家一起扛出来的。”

“能看着老手艺有人学,老民俗有人爱,再苦再累都值。”如今55岁的杨云好,仍在文化一线奔忙。从文物普查的山路到中元节现场,从广播室播报站到非遗教学课堂,31年来,他默默托举老手艺、老民俗与非遗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春风里,活得亮亮堂堂。


一审:王德微

二审:唐宏萧

三审:龚宗泽

来源:泸溪县浦市镇

作者:李常

编辑:王德微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